1952年詩集《舟子的悲歌》出版
1954年 詩集《藍色的羽毛》出版
1957年《梵谷傳》《老人和大海》中文翻譯本出版,主編《藍星週刊》

1960年代
1960年 詩集《萬聖節》翻譯詩集《英詩譯註》在台灣出版,詩集《鐘乳石》在香港出版
1961年 英譯《New Chinese Poetry》出版。長詩〈天狼星〉刊於《現代文學》引發洛夫的論戰,發表〈再見,虛無!〉作品風格漸漸回歸中國古典之傳統。與林以亮等人合譯《美國詩選》在香港出版
1962年 〈書袋〉中譯本連載於《聯合報》副刊
963年 散文集《左手的繆思》、評論集《掌上雨》出版,〈繆思在地中海〉中文翻譯連載《聯合報》副刊
1964年 詩集《蓮的聯想》出版
1965年 散文集《消遙遊》出版
1967年 詩集《五陵少年》出版
1968年 散文集《望鄉的牧神》在台灣、香港出版,《英美現代詩選》中文翻譯本兩冊出版,主編「藍星叢書」五種,「近代文學譯叢」十種
1969年 《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天國的夜市》出版,主編《現代文學》月刊

1970年代
1970年 中文翻譯《巴托比》英文翻譯《滿田的鐵絲網》
1971年 英譯《滿田的鐵絲網》和德譯《蓮的聯想》分別在台灣和西德出版
1972年 散文集《焚鶴人》和中譯本《錄事巴托比》出版
1974年 詩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聽聽那冷雨》出版,主編《中外文學》詩專號
1975年 《余光中散文選》在香港出版,開始在《今日世界》寫每月專欄
1976年 出版《天狼星》
1977年 出版《青青邊愁》,並且於聯合報副刊提出<狼來了>一文
1978年 《梵谷傳》新譯本出版
1979年《與永恆拔河》出版

1980年代
1981年出版《余光中詩選》、評論集《分水嶺上》、以及主編的《文學的沙田》
1982年 發表〈巴黎看畫記〉和一系列山水遊記的論文
1983年出版,出版詩集《隔水觀音》
1984年中譯本《土耳其現代詩選》出版
1986年 發表新詩〈控訴一支煙囪〉並且為高雄市木棉花文藝季寫詩〈讓春天從高雄出發〉,出版詩集《紫荊賦》
1987年 出版散文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1988年 出版散文集《憑一張地圖》
1989年 出版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我的心在天安門——六四事件悼念詩選》

1990年代
1990年 出版散文集《隔水呼渡》。3月1日出版《夢與地理》;《夢與地理》為余光中第十五本詩集,收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八年間長短作品五十五首,代表他自港返臺,定居高雄後的文學思維和觀察,放眼世界,體會鄉土,尤其熱心擁抱南臺灣的風物。
1994年 出版評論集《從徐霞客到梵谷》,黃維樑編撰出版各家對余光中作品論述之選集《璀璨的五彩筆》
1995年 出版《井然有序》
結網與詩風─余光中七十壽慶論文集 1999
余光中詩選第二卷 ,1998
秋之頌 ,1999
日不落家 ,1998
藍墨水的下游 ,1998
五行無阻 ,1998
天狼星 ,1998
八十五年詩選 余光中 蕭蕭/主編 1997
800字小語(10) 1997
安石榴 ,1996

2000年至今
余光中詩選第二卷(平裝) 2007
余光中詩選第二卷(精裝) 2007
余光中詩選(平裝) 2006
余光中詩選(精裝) 2006
蓮的聯想 2007
余光中幽默文選 2005
鐵肩擔道義 2007
等你,在雨中 2007
高樓對海(新版) 2006
情人的血特別紅:余光中自選集 2005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2006
從徐霞客到梵谷(重排新版)2006
起向高樓撞曉鐘:二十堂名家的國文課 2006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第二卷全套12冊平裝(小說3冊 散文4冊 評論2冊 戲劇1冊 詩2冊) 2005
自豪與自幸 2005
青銅一夢 2005
天國的夜市 2005
守夜人(中英對照新版) 2004
余光中精選集 2002
飛毯原來是地圖 2004
左手的掌紋 2003
聽聽那冷雨 2002
梵谷傳, Lust for Life. 余光中筆譯作品, 2001
艾略特的心靈世界 余光中等/著 2001
高樓對海 2000
逍遙遊 2000 余光中詩選第二卷(平裝)
藕神 2008

2006年,余光中公開批評教育部長杜正勝的「刪減文言文」政策:
「杜正勝如果讀好文言文,就不會把輓聯『音容宛在』寫成『音容苑在』。」(這疑似是教育部幕僚作業的疏失)
「我能當千年的作家,後人會繼續讀他的文章,但部長可以當多久呢?」
「我就是創造台灣文學,我自己就是台灣的文學家。我想,他(杜正勝)對這件事情所知太少;希望他好好讀台灣文學以後,再來跟我們的所長請教。」

參考資料 维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sta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