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原名謝婉瑩,筆名悲君、婉瑩、男人、冰心等,1900年10月出生於福州隆普營一個具有愛國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當她還是個襁褓中的嬰兒時,便跟隨父母離開福州到山東煙台。是煙台芝罘的海撫育了她,為她的文學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並賦予她海一般的性格。兒時的冰心沒有上過學堂,只在私塾裡當個附讀生,但7歲的她已開始閱讀《三國演義》《聊齋誌異》《西遊記》與《水滸傳》。辛亥革命爆發前,冰心的父親謝葆璋辭去海軍軍校校長的職務,全家回到福州,冰心進了福建女子師範學校預科。 1913年冰心隨家到了北京並��次年考取教會學校北京貝滿女子中學,1918年升入協和女子大學理科,之後由於過多宣傳工作她不得不"棄理從文"。冰心是被五四運動的的熱潮震上文學舞台的,自從在《晨報》發表了題為"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的文章後,她陸續在《燕大季刊》《生活》《小說月報》等雜誌上發表了120多種反映社會問題的文章、小說。 1923年,冰心從燕京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及金鑰匙獎同時得到去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深造的機會。在美國就學期間,她以散文通訊的形式寫下了《寄小讀者》,並寄回國,告訴家人她在美國的所聞所見。這些信件被公開出版後深受國內兒童的喜愛。畢業回國後,她先後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女子文理學​​​​院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冰心輾轉於昆明、重慶,在各大學任教。 1952年與1955年冰心兩度隨赴印訪問團到印度,促進了中印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冰心一直關心中國社會的發展,直到年逾花甲,生病臥床還不忘寫一些小短文反映社會問題。

冰心不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文學家、作家和詩人,而且是一位翻譯成果頗豐的翻譯家。她一生的各個時期都沒有離開翻譯,可以說冰心是在二十世紀初翻譯文學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7歲時因給兵船上的士兵們講《三國演義》的故事得來許多林譯小說,如《孝女耐兒傳》《滑稽外史》《塊肉餘生述》,10歲時從祖父的書架上撿起林紓先生譯的法國作家小仲馬寫的《茶花女遺事》看,後來,又尋來了嚴復譯的英國名作家斯賓塞寫的《群學肄言》與穆勒寫的《群已權界論》(見冰心全集,7:85)。在繁忙地從事中國文學創作的同時,她幾十年來從未停止過翻譯實踐。冰心的翻譯是雙向的。她不僅把一些中文的作品譯成英語,而且也把外國作品譯成中文。早在威爾斯利女子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她就選擇了翻譯作為碩士研究生學習的研究方向,寫了題為"李易安詞的翻譯與編輯"的畢業論文。除此之外,大部分譯作都是英譯漢,她的第一部英漢翻譯作品是紀伯倫的散文詩《先知》(1931年)。 1955年至1965年間是冰心的翻譯高峰期,她先後翻譯了來自8個國家50多部作品,包括詩歌、詩劇、民間故事、書信、小說、散文詩等7種形式,這些作品幾乎都源於東方國家,其中有紀伯倫的《沙與沫》(1963年);泰戈爾的《吉檀迦利》(1955年)、《園丁集》(1961年)、詩劇《暗室之王》《齊德拉》、書信《孟加拉風光》,小說《喀布爾人》、《棄絕》等(1956年),印度的穆·拉·安納德的《石榴女王》;印度薩洛季妮·奈都的詩選;加納的以色列·卡甫·侯的詩歌"無題";美國尼姆·威爾士的詩歌《古老的北京》;朝鮮元鎮寬的詩歌《夜車的汽笛》;馬耳他總統安東·布蒂吉格的《燃燈者》;晚年,她還與老伴吳文藻先生一起參加了《世界史》和《世界史綱》的翻譯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sta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